关灯
护眼
    第二日,朱俊组织兵将全力攻打阳城。从清晨战斗到太阳西斜,十余波官军轮番上阵,损失近三成;而城中张宝所属黄巾军也损失过半,余者大部分有伤。朱俊看天色已晚,下令鸣金收兵。

郭嘉进言:“主公,城中贼众眼见城将破,心下惊惧,如果我们使人高喊‘如果拒不投降,明日城破之时必将屠尽城内黄巾’,则胆小怕事之徒必能反叛,只要他们内部乱起来,阳城不攻自破。要是有人献上张宝人头就更好了!”

洪胜心下惊惧,这奉孝年纪不大,计谋却是毒辣,不过这条计策确是上策。于是立即向朱俊禀报。朱俊大喜,立即命人高喊口号。城上黄巾军心下惊惧,小声议论着。张宝听到城外喊话心中一凛,连忙派人告知将士:“城外主将是朱俊,我领军在颍川时被其打败,被俘投降的我军将士都被其下令屠杀,是个言而无信之徒,如果你们投降,难逃一死,只有同仇敌忾,或许还有一线生路。”众军心下稍安。不过也有人心存侥幸,严政就是其中一个。当夜,趁张宝熟睡之机斩下了他的头颅。连夜派人将人头献给朱俊,并约定五更时分开城门投降。朱俊大喜,命主将整顿军马,准备进城。

阳城已破,朱俊趁势扫平数郡,上表献捷。诸军准备班师时却接到消息称黄巾余党赵弘、韩忠、孙仲三人,聚众数万,打着为张角报仇的旗号烧杀抢掠,并占据了宛城。朝廷命朱俊以得胜之师征讨。朱俊遂率军攻城。赵弘命韩忠迎战。朱俊便令洪胜领兵攻城西门和南门。韩忠尽率精锐之众,来西门和南门抵敌。朱俊自领铁骑三千,径取东门和北门。韩忠怕城被破,急忙率军放弃西南二门而奔东北二门救援。洪胜趁机领军从背后掩杀,韩忠军大败,奔入宛城闭门不出。朱俊分兵四面围定。

宛城被围数日,城中断粮,韩忠派使者出城投降。朱俊不同意。洪胜说道:“当年高祖能得天下,是因为能招降纳顺;大人为何拒绝韩忠请降呢?”

朱俊道:“彼一时,此一时!当年秦、项争斗的时候,天下大乱,民无定主,故招降赏附。今海内一统,只有黄巾造反;如果同意其投降,无法劝善。黄巾军胜利了就恣意劫掠,失败了便投降,降了又反,同意他们投降,乃长反贼之气,并非良策。”洪胜听言只得告退。

郭嘉道:“不容贼降是正确的。不过现在四面围如铁桶,黄巾贼请降不得,必然死战。万人一心,尚不可当,况且城中有数万死命之人乎?不如撤去东南,独攻西北。他们必弃城而走,无心恋战,由此可以顺利破敌。”洪胜点头同意。并禀报了朱俊,朱俊大喜,于是撤回东南二面军马,会合后全军一齐攻打西北。韩忠果然领军弃城而逃。

朱俊与洪胜手下诸将率三军掩杀,韩忠被乱箭射死,其余黄巾军皆四散奔走。正追赶的时候,赵弘、孙仲率军赶到,截住朱俊兵马,两军陷入混战。朱俊见赵弘军攻势强劲,于是领军撤退。赵弘、孙仲乘势夺回宛城。朱俊和洪胜军在城南十里安营扎寨,准备明日再战。

回营后,朱俊召集手下诸将和洪胜手下一干文武,商讨明日破敌之策。突然帐下卫兵来报,有自称吴郡孙坚的青年领淮泗精兵两千来援。朱俊命人快请,来人广额阔面,虎体熊腰,正是孙坚孙文台。

朱俊见孙坚气宇轩昂,所率兵士皆虎贲,心中大喜,便令孙坚攻打南门,洪胜打北门,朱俊自己率军攻打西门,留下东门不围,留给黄巾军。

孙坚首先登上城头,挥剑斩杀黄巾军二十余人,赵弘见孙坚武勇,立即飞马突槊,直取孙坚。孙坚从城上飞身夺过赵弘的马槊,将赵弘反斩为两截,然后骑上赵弘的战马,左右冲杀。孙仲率领黄巾军突出北门,发现洪胜等人率军等候多时,于是无心恋战,夺路奔逃。洪胜取过弓箭张弓发箭,正中孙仲后心。洪胜高喊:“孙仲已死,降者不杀!”朱俊大军随后掩杀,斩首数万级,降者不可胜计。南阳一路的十数郡皆平。

冀州黄巾已剿灭,朱俊和孙坚班师回京。

洪胜知道如果带兵回京,红星军就不是自己说了算的,肯定被编入官军。黄巾军被灭,各路诸侯都在这场战争中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很快就会陷入诸侯混战的局面,忠于朝廷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各路诸侯也是为了一己私利,对他有用他就想方设法拉拢,对他没用的他就会一脚踢开,在这个乱世,忠于任何一方也没有铁饭碗,还是忠于自己吧,我这拥有几千年知识的人绝不会死忠于朝廷,我要用掌握的知识打造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强大帝国。想到这里,洪胜攥紧了拳头。

没有军队就没有发言权,定下自己政治立场的洪胜决定让关羽、张飞、太史慈、郭嘉统领红星军,驻宛城募集粮草,休整练兵,而自己带简雍、荀彧、荀攸和五十名警卫营士兵赴京。洪胜怕朱俊起疑,解释说红星军都是各乡招募来的,黄巾已灭,就解散回乡了,朱俊表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