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纸卷展开,上面绘着一个人的头像。

    张蒙乍看之下觉得有点眼熟,视线稍移,又看到四个字:平阳鲍信。

    鲍信现任骑都尉,籍贯兖州泰山郡。

    泰山郡有三个名门望族,分别是南城县羊氏、南城县鲍氏与梁父县羊氏,鲍信即出自南城县鲍氏。又因为如今的南城县是南城与东平阳两县合并而成,故而本来属于东平阳县的鲍氏更喜欢自称东平阳鲍氏,简称平阳鲍氏,旁人称呼时也遵循了此习惯。除鲍信之外,家族中还有许多人在朝野任职,政治影响力颇大。

    本年五月间,为了对抗十常侍,大将军何进听从了袁绍的建议,拉拢士人当作臂助,一口气征辟了二十余名海内名士为幕僚,鲍信即在此行列中。

    到了六月,何进再听袁绍的建议,征召外地兵马进京,同时派出多名府中干将出雒阳前去各地募兵。鲍信受命回到了老家泰山郡,最后募到了约千余新兵返回,几乎是与董卓差不多时间抵达雒阳的。然而听此前的种种风声,他似乎也被排挤在外,无法进城,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悬赏通缉了。

    “鲍信犯了何罪?”张蒙问道。

    里正一本正经解释:“是谋反的大罪!”

    “谋反?”

    张蒙暗自苦笑,心想再也没有比这更离谱的罪名了。合理的解释是,鲍信乃何进的旧党,恐怕不愿意与董卓合作,所以与丁原一样,被定下了乌有之罪。

    里正神色紧张,低声道:“张君,你见没见过他?这人危险得很,听说还有一支部曲驻扎在城外,要是捉拿不到他,城池都要都要不保!”

    这种危言耸听之余唬得了别人,唬不了张蒙。要是鲍信只凭着手上区区千余新兵就能攻下崇墉百雉的京师雒阳,那这汉家社稷着实气数已尽,就此覆灭也罢。

    鲍信的去向,张蒙自然不清楚,无法提供更多线索,里正再三确认后,带着人走了。

    不过这小小的一场风波,却带给张蒙带来了别样的震撼。如果说前两日初来乍到的他还在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俯视董卓进京这场政坛风暴,那么时下他逐渐感觉到,自己其实也被卷入到了风暴中央,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风暴带来的各种震动。

    不要说张蒙拥有前世见识,即便现世的其他人,目前也有许多能对局势作出相当精准的预判了。董卓当政大势所趋,局中人无非两种选择,要么抗拒到底,潜藏逃亡甚至死于非命,要么就随机应变,依附新的至高权力。

    丁原、鲍信都已经做出了他们的选择,接下来一定将会有越来越多人的主动或者被动作出选择,在这种关键时刻,无论选择如何,对个人乃至对整个局势造成的影响都无疑是巨大的。

    命运十字路近在眼前,自己又该如何面对呢?

    张蒙在张昶家中吃了点东西,又用井水简单冲洗了一下身子。连日风尘,至此稍弥。

    再次抬头,天空已然布满晚霞。遥望远方宫殿楼宇,夕晖之下,可见轻燕掠过。

    “明日定是大日头!”

    史阿坐在枣树下睡了一

    个下午,醒来后精神饱满,伸起了懒腰。

    单仲看张蒙冥思苦想已久,取来一瓢水递给张蒙解渴,并问:“张君,咱们接下来怎么办?今日还要进宫吗?”

    张蒙想了片刻,道:“不着急。”一口气喝光了水,将空瓢还给单仲。

    他说“不着急”并非敷衍之语,而是基于对形势的判断。董卓不见客,唯一的解释便是正在集中精力整合京师各方面的力量,并与袁隗等重臣商讨这场政乱的善后事宜。

    身为一个小小的郎官,人微言轻,自己即便见到了董卓,也无法左右大势,反而有可能付出不必要的代价。从这点出发加以考虑,最恰当的做法乃是等,等大势定下来。

    大势将会朝着何种方向发展,别人想不到,但张蒙想得到,他之所以能沉住气,信心即来源于此。他知道,董卓即将交出一个震撼世人的结果——废掉刘辩,改立刘协为帝!

    这是袁隗扶持董卓的初衷,也是彻底扫清何进余党势力、重塑新朝格局的最大杀招。

    擅自废立,有失人伦纲常,袁隗为了保全自己以及家族的名声,找了董卓当自己手中的刀,董卓则反过来利用袁隗,达成一步登天的野望。聪明即便如曹操,也绝想不到袁隗与董卓竟会采用这种方式达成利益的平衡。

    一旦刘协登基,时局稳定,自己入宫将不再有阻碍,而且凭借与新天子的旧日交情以及政乱中忠心守护的功劳加官晋爵,都是完全可以预见的事。

    张蒙尚在给自己的未来做打算,不期听到了张鹄的声音。

    “兄长,阿父说话了,但......”

    张蒙弹身而起:“叔父醒过来了?”

    张鹄摇头道:“像醒过来了,又像没醒过来,嘴里反复念叨着什么,听着含混。”

    “我去里头看看。”张蒙拔足便走,轻车熟路到了内室。

    为了保证张昶休息安宁,内室四周都用帷幕遮挡,光线十分昏暗,空气同样浑浊。

    张蒙借着微光摸到床前,果然听到张昶嘴里念念有词,虽是气若游丝,但听着不像胡言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