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楚元带着甘来出去了,老于跟楚清汇报这次去涂虎尔特的情况。

    楚清听了直咂嘴:“你俩真敢吹!还四百万斤!咱家棉田一共才四十万斤好吧?”

    “这不还有军屯嘛,反正这儿的棉花最后也是咱家的!”老于不以为然。

    “幸好你们没收他们的棉花,不然咱家真没那么多钱!”楚清跟老于算了算账目,觉得钱还是太少:“咱家还有这么多张嘴,外面还有好几千计时工!”

    “老大,你就算把军屯的银钱结了也不怕,咱家回钱快啊!”老于说。

    “还有税银呢!”楚清说道,再过两个月年底了,这是要过“年关”吗?

    “怕啥,还是那句话,回钱快,这么些棉花、羊毛,给京都补货,还有咱吉州的几千人给你织布,两个月就回来了。你放心,这事儿我去张罗!”老于说罢就出去找老赵分任务了。

    现在不是钱不够,是人不够。

    羊毛编织、棉线织布,这都是耗时的工种,在工业落后的时代,全靠人多才能保证产量。

    谷蠡王的仆人说的对:棉花可不是一地、一城的人需要。咱们致富也不是一地、一城人的需要嘛!

    楚清给宋廷山和徐光泽写信,要他们帮忙在吉州各地招聘农户做工。

    再给吉州北部的织造作坊去信,要在那边负责管理工人的“昌平盛世,国泰民安”八人交接手里的工作,准备前往各县做“岗前培训”。

    徐光泽相当的兴奋。

    楚清在五棵树村的“宝炉集团”,这几年不仅就近三个村子招工,还带动了附近好几个村子的村民做工,使得这块穷乡僻壤开始变得热闹和生机勃勃。

    后来又把吉州北部相邻的四个县城边界处的农户组织起来,改善了一千来户人口的经济。

    现在,全县都要带动起来了。农忙已经结束,百姓们正好闲了下来,家家都能赚点银钱,县里的消费要上升一个新的水准啊。

    今年上半年可是收了不少税银,看来年底前还能再来一次提升。

    不行,这事儿得跟姐夫炫耀炫耀去!

    没炫耀着!宋廷山拿出楚清的信,信上的内容跟给徐光泽的差不多,只是多增了要给八个管事提供培训场所的要求。

    宋廷山也乐着呢:“楚大人不错!致富不忘家乡啊!”

    “姐夫!你不能到处瞎招人!得等我们县招满了再招别人!”徐光泽赶紧定基调。

    “什么你们县!那是我们州!做人,得有格局!”宋廷山纠正。

    “等我当上知州再讲知州的格局!你五天后再下招工启事,先让我们县招人!”徐光泽才不管那套呢,现在自己就是个芝麻官,就只有芝麻官的格局!

    “成吧,你抓紧些,给你三天时间,这都十月了,怎么也得给百姓有拿到工钱的时间,让百姓们过个好年!”自家小舅子,怎么也得偏疼着些。

    宋夫人给两人续上热茶,说道:“楚娘子可是走到哪儿也没忘了你们,这刚上秋,可又送来五十套毛衣毛裤,一会儿光泽带回去二十套,回家分分,有薄有厚,还有小孩子的,想得可周到呢。”

    岂止是他们家,入秋后,远在新伦州的楚清派人给五棵树那边三个村的村长家,还有谢先生家都送了羊毛制品,还有家里的吕师傅和聂先生也都有份,连京城的老干部黄忠都收到了。

    群众基础要有,官场也得维护好。

    白桦捧着毛衣毛裤,手都哆嗦了:“她、她、她想干什么?”魏诚毅见他那怂样觉得好笑:“天冷了,关心同僚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