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周一,中文系全校师生例行升国旗。

    升旗仪式前,又有好几个男同学,跑过来给吴纯如送情书。

    刚开始也有很多给林清雅送的,不过她已婚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新生,就没多少同学送了。

    吴纯如收情书的画面,正巧被走过来的吴老师看到了。

    吴秋舫不是他们系的老师,还专门过来看中文系升国旗,和中文系几个老师站一堆聊着天,眼神有一搭没一搭地瞅着吴纯如的方向。

    知道内情的,都暧昧地看着吴纯如,不知道内情的,都被吴老师吸引住了目光。

    这男人分明都三十岁了,插着兜站在那跟大白杨似的,修长笔直,光华内敛,气质出尘。

    他身上有股子古代文人墨客,冷傲清绝的气质,那是墨水浸染出来的,从内到外散发出的风骨和亮节。

    仪式结束后,吴纯如顶不住老男人的眼神了,立马把情书扔给了郭超英,然后顶着众人的视线,脸颊火辣辣地跟在吴秋舫后面,往同一个方向走了。

    郭超英捧着怀里的情书,和林清雅面面相觑。

    林清雅开玩笑说:“收着吧,看有没有出色的文采,到时给文学社刊登出来。”

    霁川文学社策划表完成了,提交给学校领导,很快给出了回复。

    审批不能通过,还需要一位指导老师,这位老师要他们自己去找,因为是校内第一个学生自发组织的文学社,不具备专业的学术性质,是拿不到学校的资源和经费的。

    郭超英在这撺掇,“纯如,我们缺个指导老师,你去做吴老师的工作,看他答不答应。”

    吴纯如去找了吴老师,不知用了什么办法,很快就答应了。

    她们重新提交了审批,终于通过了,但是必须按照办理文学社的规章制度执行。

    比如,这是校园内流通读物,不建议有偿发行。

    林清雅是个雷厉风行的人,有正向导向的事,都愿意去挑战尝试。

    她又制定了文学社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会议投票权,罢免权等条例,都详实地提了出来。

    文学社审核通过后,林清雅担任社长,郭超英和吴纯如担任副社长,开始正式向全校招纳新生社员。

    新生社员招纳了将近二十个,其中不乏文采方面的佼佼者,组成第一届霁川文学社成员。

    每周五晚上,例行开社员会议。

    会议场所,定在教学楼。

    第一次会议,林清雅,郭超英,吴纯如依次上去讲话,新生成员也是热情澎湃。

    都是一群文学爱好者,组织在一块,就能侃侃而谈。

    大家相互认识过后,林清雅宣布了任务,面向全校征文,为第一次印刷月刊供稿。

    “全体社员宣传下去,我们征稿是会提供稿费的,像是每期诗歌:长篇5元/首,短篇3元/首。小说的话面议。文艺评论是每条1-5元。详实稿费,到时印在征稿页面。”

    社员听到这文学社还给发稿费,激动地举手:“社长,我们内部成员可以参加吗?”

    林清雅微笑,“可以。”又宣布,“征稿任务,截止半个月后,大家踊跃收集征稿,内部各栏目编辑审核后,再推给我定稿。”

    “是,社长。”

    林清雅又和大家敲定了征稿内容,包括诗歌、小说、文艺作品评论等,主题和字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