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沈娴语看着皇帝, 上上下下仔仔细细地看,随后来了一句,“你嫉妒的嘴脸真难看!”

    呸!

    她家男人自然是完美的。

    怎么可能会有缺点。

    若真的有, 那就只有一个, 太好看了,使得她只要有杰杰在,就再也看不到旁人。

    听到她心声的皇帝:“!!!”。

    真想来一句, 犯花痴的沈二真的是蠢到没边!

    可他不敢!

    想想就觉得憋屈,只能用沈二是疯子, 天不怕地不怕,自己是皇帝,重任在身,自己是正常人,做事有顾虑很正常来安慰自己。

    “行!”

    “你厉害!”

    皇帝直接妥协, 他觉得继续和沈二争论下去,被气死的人可能是他, 这可不是明智的行为,“就按照你的想法,不过,朕要看成品,要是不满意的话, 是不能发出去的。”

    沈娴语和沈娴兰直接点头。

    皇帝继续欣赏他的英姿!

    毕竟对方是大梁的皇帝,即便有着抠门的缺点,却也不可能去丑话他的容貌。

    她用了四张照片表达皇帝的抠门。

    已经有些年月的衣服开了线, 皇帝捧着衣服皱眉, 旁边配有调皮的文字, “缝补一下还能穿!”

    皇帝看到这张照片, 完全无法反驳。

    因为他本身就是这样的。

    比起花钱置办新衣服,很明显用点线缝补一下能节省好多的银子。

    他自己毕竟是皇帝,哪怕是常服用的都是最好的料子。

    无论是他私库出还是国库出,他都舍不得。

    “皇上,你满意吗?”

    沈娴语笑容满面地开口。

    “还行!”

    “你可能不知道,抠门的另一个词叫做勤俭节约,我就是要通过这小小的图片告诉整个大梁的百姓,浪费可耻,勤俭节约才是美德。”说到这里,又补充一句,“你自己抠门,为了百姓,为了你的儿子,可是,你也得让他们懂这个道理,否则,你省吃俭用节约出来的钱财,他们一个个却大手大脚,想想那样的场景,你气不气!”

    “气!”

    百姓先不说,要是自己辛苦存下来的私库传到自己的儿子手里,他却用两三年的时间就花光,想着皇帝就要被气死,用力地点头,“朕一定会好好教育孩子的。”

    谁敢浪费,打死他!

    接下来皇帝十分的配合。

    第二幅图,是皇帝的工作餐,和话本里或者普通人想象中的不一样,并不是满桌子的菜,只有三餐一汤,皇帝吃的干干净净,旁边依旧有配图,“朕的子民种出来的粮食,要吃光,不能浪费!”

    皇帝看着也很满意。

    沈娴语甚至建议皇帝,“等到你的杂志出现以后,我们可以再全大梁响起一场勤俭节约的活动,由你和满朝的文武大臣带头,拒绝浪费!”

    “这个可以!”

    这样的活动太符合皇帝的心了,“谁要不配合,朕就饿他个十天半个月。”

    沈娴语在一旁点头。

    第三幅图是皇帝看着面前的财务支出表,脸上全是肉疼,旁边配文,“钱怎么用得这么快!要省着花!”

    皇帝感同身受!

    哪怕现在国库不缺钱。

    可要真的放开手脚的话,那绝对花不了多久的。

    最后一幅图是皇帝坐在龙椅上,脑门上面陪着四副小图,要修的坑坑洼洼的路,边疆军队密密麻麻的战士,朝廷上下各地官员的俸禄,并不富裕感受的村民,每个小图都配有文字,“路一定要修的,缺谁也不能却将士们,总不能让他的属下一年到头白忙活,百姓的生活必须

    要改善!”

    看到这一副。

    皇帝都有些想哭了。

    原来沈二竟然是那么的理解他,之前真的是误会她了。

    个个都说他抠门!

    可他不是没有办法吗?

    钱总共就只有这么多,要做的事情有那么多,不抠着点怎么可以。

    “满意吗?”

    皇帝红着眼眶点头。

    别说他满意,就是沈庭松他们拿到成品,本就很中心的他们,在心里感叹,皇上虽然笨了点,但也算得上是一代明君,以后要不就少欺负他一点。

    新年对于沈娴语来说,就是可以窝在家里,和自家男人,娃儿一起玩乐。

    而这个新年,最忙的人绝对是沈娴兰。

    配合着沈娴语的杂志,沈娴兰和她的宣传部除了一起大梁皇帝的报纸,里面有皇帝的详细介绍,有关于他文才艺术方面的夸奖,也有对他英明温柔的赞扬,更有各种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总之是陪着着杂志,让人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既高高在上又好像就在自己身边一样的皇帝陛下。

    整个大梁境内的城市但凡有宣传部的都必须一起发售!

    因此,这一年的除夕夜沈娴兰都缺席了。

    杂志和报纸卖得并不便宜,能买得起的不少,但更多的人估计不会花钱去买。

    因为考虑到这些,所以,哪怕是梁都都只有一万份,其他城市就更上,要知道这其中还有皇帝为基础书院买的,钱直接给宣传部。

    抠门的皇帝还是会算账的。

    加上沈二的能说会道,什么这些孩子是大梁的未来,让他们喜欢大梁,热爱大梁,以身为大梁人自豪,这对以后大梁的发展都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皇帝在心里算了许久,觉得这样的投资还是划算的。

    再说了,宣传部的收入最后不还是要进入国库的吗?

    每个基础书院一份,真正算起来拿的都是成本价,一个月一份,一年加起来也花不了多少钱。

    也正因为这样他同意得很爽快。

    新的一年,新的一天,一切都是新的,而就在大梁百姓满怀喜悦和期待的迎接新的一年时,宣传部的杂志和报纸在大梁的各大城市以鞭炮齐鸣,敲锣打鼓的方式开张了。

    皇帝!

    别说对于普通老百姓,哪怕是对于城中的富户,不入流的小官员都是及其神秘的存在。

    如今见到那精美的画本,看着封面上坐着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霸气的人,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这就是他们大梁的皇帝陛下!”

    长得可真好看。

    也真精神。

    气势好像啊!

    基础书院内,先生们敲锣打鼓地招呼附近的学生以及家属,在书院的广场上,和他们展示着大梁的皇帝,“大家不要着急,我知道这么远,肯定有人看不清楚,等一会儿我报纸念完了以后,会让大家轮流地观看,只是希望大家爱惜这画本,若是损坏是需要照价赔偿的,它会一直放在书院的图书馆里,学生们想看随时都可以看。”

    接下来就是念报纸。

    书院再念。

    御史们在念!

    茶馆里的说书先生再念。

    ……

    整个正月初一,许多人都红了眼眶,又有那一大家子的当家人十分感同身受。

    原来皇上那么不容易当啊!

    也是。

    要管着大梁这么多人的吃吃喝喝。

    这和他们以为的差得实在是太远了。

    话本里的皇帝,据说一顿要吃一百零八道菜的,可他们的陛下呢?

    才四个菜,其中还有一个汤。

    还吃得那么干净。

    缝缝补补怎么啦?

    有贫困的学子看着陛下的衣服开缝了都补上重新传,突然就对自己身上洗得发白的旧衣有了新的认识,自卑什么的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报纸上所说的那样,旧点怎么了?干净整洁不久可以了!

    然后。

    又有人中午吃饭的时候看着一大桌子菜,陷入沉思。

    想着他们是不是太张狂了。

    家里就算是有钱,难不成还能比皇上有钱。

    当家人想了想问了一句,“这吃不完的饭菜怎么处理?”

    “分给下人,下人吃不完就倒了!”当家夫人并不在意,今年他们家真的是走财运了,赚得银子比往年翻了一番,心情好,再加上又是过年,所以,菜比往年备得也就更多,更好。

    当家人心一沉。

    他是个有见识的。

    不像是那些平明百姓,只看到皇上的勤政爱明,清正廉洁,他也是个爱多想的,为什么皇上在新年第一天出这么一个画本和报纸。

    真的仅仅是为了让百姓了解皇帝吗?

    他觉得不是!

    然后又想到了被锦衣卫灭了,剩下的要么跑到西梁,要么在大梁境内安安分分地做良民,将大梁内的江湖人肃清得一干二净。

    然后呢?

    锦衣卫虽然说是保护陛下安全的。

    可他们的城市里也有锦衣卫,陛下却在梁都。

    所以,这报纸,陛下是不是再警告他们这些商人。

    表面上是浪费可耻,再想着皇帝忧国忧民,报纸里多次提到钱不够花,突然眼睛一亮,想到了一个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大梁这两年大张旗鼓的搞建设,皇上肯定很清楚,百姓挣的只是小钱,真正的大钱基本上都落到了他们这些商人口中,皇上是在暗示他们,该捐钱了!

    这么一想,当家人立刻就站起身来。

    一家子人愕然地看着他,眼里的意思很明显,“怎么了?”

    看着一大桌子菜,“留下够家里人吃的,其他的吩咐下人装在食盒里,问问我们家的下人有没有自家存在在附近的,这些送过去当做添菜!”

    一家人:“!!!”。

    “老大,老二,立刻去通知家族里的其他人,开会!”

    捐钱,捐多少,这些都要商量的。

    没过多久,一群人聚集在大堂内,当家人将事情说了一遍,一群高高兴兴的人瞬间就冷静了下来。

    他们可不认为是家主想得太多。

    作为商人,不怕想得多,就怕想得太少。

    然后,一众人直接拍板,捐!

    并且还不能捐得太少。

    不管皇上以后会不会做出对付商人的举动,但是,给朝廷捐款总是没有错的。

    他们是大梁的人。

    他们的根在这里,无论挣了多少钱,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去西梁,按照老一辈的说法就是死也要死在大梁的土地上。

    这样聪明想得多的商人大梁境内并不少。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内,宣传部,锦衣卫以及其他朝廷的地方,纷纷收到了数额不少的捐款。

    以梁都的商人手笔最大。

    皇帝:“!!!”。

    户部:“!!!”。

    还有这样的大好事。

    皇帝还没想明白,户部尚书嘿嘿一笑。

    不管那些商人们想了多少,这也算是意外收获,经过一种商量,他们决定等到以后出一期大梁爱国商人,谁让他们给的太多。

    嗯。

    这出一期的话,收获肯定比现在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