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能再去动刀兵最好。

    小皇帝心中很是期盼这事。

    如今贾智深担任丞相,威压庙堂,轻取高太尉性命,这看似是四平八稳,其实底下已经暗流涌动。

    天干物燥,只差丁点火星做引子。

    “陛下且容太师熟虑。”

    边上薛宝钗见小皇帝突兀提起这事,只得压下心中埋怨,也偷瞧贾智深反应。

    而贾智深本来是主战上位,底下人都是因此追随,要是这时退缩可是有得麻烦。

    多半还是要去罢?

    “这事,微臣已经有了主意。”

    贾智深拱手道:“朝廷三朝战事征伐,面上是强盛,其实底子里虚薄了,京兆户口,居然有不少人衣食不能果腹。是以劝服百官虽然难了些,微臣却还愿意去做,方才已经定了政,裁撤州县,仿效西南圈些女真土司出来,许其等自治,只多设个南北护女真校尉。”

    宝钗在心中揣摩了这话,微不可查的摇头暗叹。

    这处置的倒是极好……”

    把持了庙堂后就来求稳,小皇帝见此颇有些气急败坏,压了几次的脾气再压不住。

    “太师主持征伐,东风压倒西风,张扬了士官爪牙,才做了几百年来的头一个丞相。说变就变,下面的人哪里肯服膺!”

    小皇帝站起来,袖袍内的两手攥紧,口内冷笑:“就不怕有魏博镇故事!”

    “陛下!”

    “陛下…”

    薛宝钗与贾智深的话异口同声响起。

    贾智深看了看宝钗,见她无声了,才是对站着的小皇帝拱拱手。

    “本相如何行政不劳记挂,还请陛下垂拱而治。”

    薛宝钗宝钗原是想劝小皇帝注意言辞,再听得这话,却不急了。

    拉住小皇帝,请他坐回,宝钗再转头来问,语气生冷。

    “皇帝该如何垂拱而治,丞相才是满意?”

    贾智深道:“本相欲效仿共和行政,陛下如往常深居内宫就妥当。”

    共和行政。

    即先秦周厉王时,厉王被逐出国都,朝政大事由周定公、召穆公主持十余年,史称周召共和。

    贾智深在东南时,听闻红夷国度中有虚设国君之事,东洋更是靠征夷大将军府执政数百年,实在是大开眼见。

    虽说天朝有万里江山,不是蕞尔小国能比,但到底能学一学。

    贾智深既然总领庙堂,怎么能不为江山社稷,亿兆黎民打算。

    去了皇帝之权,更改制度,也好免得庙堂上下一潭死水,百官守着差事不思进取。

    “太师拜相后总领朝政、都督内外,又与谁人共和?”宝钗问道。

    她也知道周召共和之事。

    只是受制于眼界,到底不能料想到贾智深,只是以字面之言,先周定公、召穆公共同主持朝政,才称为共和之事。

    贾智深看了宝钗一眼,一时皱眉不答。

    那虚君的话一出,便是图穷匕见。

    早知晓过来乾清宫没有好事,眼下只有宝钗针锋相对来诘问,而没有埋伏有什么刀斧手,其实就已经算是不错。

    “贾太师……”

    薛宝钗欲言又止,望着身前贾智深,神色复杂不已。

    高谯之死,惊得皇宫不得安生。

    她既然被皇帝称为母亲,必定是要辅佐皇帝谋划贾智深,才能得安稳。

    只是,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原极相敬的亲戚两人,一定要闹到这个地步?

    “古人说君主为船,百姓为水。共和行政,当是朝廷与百姓共和,只是我朝治下大多目不识丁。好在海陆顺畅,八方洋夷来往密切,俺且先开个共和为政的头,等待百年后,应当自有一番天地。”

    贾智深说完这话,起身拱拱手,准备告辞离去。

    “你等等。”

    薛宝钗开口,挽留道:“琏二哥要是肯居府不出,陛下可册封王位。我也愿做担保,再如何,也不必忧心一日祸及了贾家。”

    贾智深一时不知宝钗说这话是什么用意。

    想了想,不免当做是威胁话语,眉头皱起。

    “王位不要也罢,听闻大明宫太皇太后快到寿辰,太妃娘娘还是先操心那事。”

    说罢,贾智深转身便走了,极是果断。

    薛宝钗以小皇帝为立身之本,不动弹分毫,也不念旧情。

    又是一个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当年与北静郡王也是如此分道扬镳罢了。

    薛宝钗在乾清宫内,念着贾智深最后那话,眉头也是蹙起。

    提起大明宫里那一位做什么?

    难道是想解救太皇太后出来,请她帮忙压制宫廷?

    虽然当年太皇太后是贾智深送进去的,但也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说。

    “母亲?”

    小皇帝上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