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晚观电影《乱世佳人》,静思其中人生哲理。

    下午得家信,心中泛起难言的苦衷。

    1986年4月18日周五

    思想使人产生热情,热情令人作文舒怀,人以文章得勇气和信心,文章因人而传播与增值。

    下午,开春季运动会。期间,于校图书室,重见《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已经不能完全指明我途,当广泛求索、求知。翻阅《无期徒刑》(澳大利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尤其对社会和人性挖掘至深,但就其社会影响而言,没有文学评论的引导,读者难免误入茫然之境。

    1986年4月20日周日

    “官家何多怒?权势蒙洁心。”自古圣贤为何求清高而远离官权,原来如此。和官员打交道没有道理可讲,令人愤懑备受折磨!

    人生一世或许就不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你一旦拥有就会因此而去处心积虑,愈是自己心爱的事物,愈发担心失去,并为之担惊受怕,而且还会再进一步想方设法进行“保全”的努力;如果热衷的是权力,则是很危险的爱好,因为不可能都成为帝王将相,也就好理解社会上的诸多言不由衷、冠冕堂皇的姿态了。但是,一个人如果追求受到人们尊重,并谋求大家和公共环境的美满幸福,特别有权有势的人,由此出发点哪怕只做过一点小事,也可视为有所担当的一个大写的人了。

    有许多人的确不清楚如何登入仕途的,更不清楚自己如何成了过去自己轻蔑的官僚。有些人可能官身不由己,依旧保持过去的纯正洁白,但会痛心民众不理解或不信任。如果是这样的人,真希望不要再痛心了,多看些书,思考思考,凡事都有因由,也不难找到解决的办法和途径。记住一点,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直觉判断也最为公正,不要欺骗民众,一时的欺骗也能够得意得利,多时的欺骗则会令人丧命。民心不可欺,真理是无情的,人们可以原谅一个人,真理确乎没有那么多的同情和怜悯。

    1986年4月24日周四

    重读《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言语间总感到作者太拘泥上帝的意志,忽视了人的客观性,似乎陷入了唯心的泥坑。

    别林斯基认为基督是人类完美的典范,我认为作为旁观者可以这样评价基督,但就人性的普遍性和实在性来说,基督是不完美的。就今日历史人物,真正完美的人物的确不少,但在众多人物之中,马克思应为出色的一位。完美的人物不单纯是向人们广播思想和真知,还要以自身为表率,使每个人热望追随你的足迹,乐于宣扬你言论。因为,一个号召人们接受其所宣扬真理的人,其自身生活却是孤单、苍白、悲凉的,无论这里面有多少时代的局限性,现实的人们总是怯于追随你的行迹。

    中国历史上,人们崇尚的人物,有许多是合乎人类完美理想的,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若能容得这一切于一身,并呈现于世,则堪称完美的楷模了。但是,“治国、平天下”之道路,也是三六九等,不一雷同。其中完美者,即被人们视为“天才”,抛开这种迷信的唯天命论,而近乎成为类似“通才”的人物确实来自不易,但这一完美之人的客观性,或说可以不断再造重生的办法和途径,应该“折中”在“天才”和“通才”之间。

    在不长时间的阅读中,感到现今一些宣传,也就是一种变相的宗教样麻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其之所以成为人类理想社会,绝不是因为某一个人通过主观想象而得出的虚幻梦境,如同陶渊明幻想出一个桃花源一样。恰恰相反,近代凡自称科学、客观的东西,无一例外是合乎天理人情,是需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社会之所以称其为社会,绝不会是玄妙的东西,而是这里面必须有人们真情实感的生活才行。社会如果不合乎民情民意,无论其冠以什么美好、华丽、理想的名字,都不可能保证其繁荣和稳定。

    在阅读别林斯基言语之间,他的一种认识颇令我诧异,确乎颇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即:宣传工具的普及,世界信息的流通,也使人类个人产生了怯懦感,不敢于公开宣称自我思想和认识,尤其是不敢于宣扬新奇的言论了。

    1986年4月12日周六

    昨夜,一直如睡如醒,思考的结果,写一本佯狂之作《狂想录》,副标题“实话实说”。

    人或许都是“逼上梁山”的。就内心言,本不乐意做眼前选择,其中却因人性的怯懦作怪。但自己如何落入此种境地呢?这或许又应了乔伊斯所宣扬的人性“光点”学说,一种执意让人们发现光点的可贵吧。普罗米修斯的精神乃是艺术家的精神,但在踏入寻求艺术美感的征途之中,人们都不难发现在这样一条道路上,有无数你过去见过名字却未曾谋面的人物,于路中道旁不时会出来和你论天说地、谈日聊月,而他们的音容笑貌,反而并不比那些肉体行走而精神已枯竭的麻木不仁者显得苍白、虚无和乏味。如若有谁能够体会到这种境界,并且从中总能品味人世间难以被束缚和阻挡的心神自由自在之舒畅时,请千万不要向其他人宣言:“你是一路笑着走入这种境界的。”因为,那可是确凿无疑的“自欺欺人”啊!此种境地的人们务必应该清楚并谨慎:“失规”(脱落人生正常宿命轨道者…2015年元月注解)的坏兆头,总是隐身在“自欺欺人”的背后。真理只是同情孩子,从不原谅懦夫。

    ……当你津津乐道地读念着但丁《神曲》、荷马《伊利亚特》和莎士比亚杰出的诗篇时,你若不是摆出样子在那里骗人,而是真正心灵情感上发生了共鸣。即便这共鸣不是丝弦和谐的震颤……那么,朋友,你已经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了。真的,这不是虚情假意的恭维,而是真相的揭示。因为,你看人间事务的情感和心底依然那样的纯真,你有一颗尚且没有麻木的灵魂,智慧光环还盘桓你的周身。朋友,去捕捉她吧,那可真是个好玩意儿!带上她,你会得到上升的力量。这力量让你遨游人间福地,自由来往于天神般的空间和时光。

    《气息》

    一缕馨香

    总是绕匝我的身旁

    四处寻觅

    却找不到来去的方向

    是你吗?我可爱的姑娘

    化作春风

    伴我把思念的泪水流淌

    1986年4月31日周三

    生途多舛,对我而言不是夸大其词,虽像是亦步亦趋,完全因个人行为导致,但前两日在学校和今日归家,出现的问题还是令我茫然而不知所措。

    同学一语:“而今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适应社会而不是改造(改进)社会。”我之读书而形成的价值观,却是人生价值在于创造,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这种创造的劳作之中。这一观念的树立和明确,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何样成就的关键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