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十章(1)

  基本上把朝廷里的大官杀光了

  大屠杀事件

  羽林军押着几千口人,哭爹喊娘的拥挤在午门外。朱元璋来了,他在人群中寻找着。卖灯的黑胖子也在其中,忙低头缩入人丛。

  卖凉粉的老头认出了朱元璋,惊得张大了嘴半天合不拢,这穿着明黄色绣龙袍被大臣们前呼后拥的大下巴的人怎么那么眼熟?难道,两次吃他酸辣凉粉又不给钱的竟是当今皇上?这不是做梦吧?幸亏自己没为那两文钱同他计较,富有天下的皇帝也许是试探他,故意不付钱。

  朱元璋在人群里寻找的也是这个卖酸辣凉粉的老头,朱元璋认定,抓来这几千口子人当中,只有这个老头是好人,不能看着他玉石俱焚。

  朱元璋的视线又在人群中搜寻着,他到底找到了那个肆无忌惮地毁损马皇后名声、污蔑天子的黑胖子,朱元璋厉声问他:“大胆刁民,认得朕吗?”

  黑胖子这一惊非同小可,他这个市井小民口无遮拦惯了,哪想到这回犯到了皇上手上,他眼一闭,索性不谢罪也不求饶,反正躲不过一死。朱元璋下令把他点天灯,所谓点天灯,就是把人大头向下吊在旗杆顶上,全身涂满桐油,从脚那头点上火,一点点向要害部分烧,人常被烧得惨叫,却又不能马上毙命,活受罪。

  朱元璋亲自看着黑胖子在旗杆上窜烟冒火,像一根大蜡一样点着了,才背着手回宫去,他一走,大屠杀马上要开始了。

  朱元璋对云奇耳语,把那个卖凉粉的干瘦老头请出来,送到奉先殿去。云奇问:“其余的人呢?这么多人,牢房里也关不下呀。”

  “关什么关!”朱元璋怒道,“全是刁民、匪类,全部杀掉。”

  “全部?”云奇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想再问,朱元璋已头也不回地走了。朱元璋一回到奉先殿,卖凉粉的老头已被带到台阶上等候了,一见朱元璋上殿,忙趴下磕头:“小民给皇上磕头了。”

  朱元璋叫小太监:“扶老人家起来。”

  朱元璋对卖凉粉的老头说,今天请他来是还他酸辣凉粉钱的,一共吃了三碗,问他连本带利是多少。

  老头说:“皇上能尝一口我的凉粉,那是多大的荣幸啊,我家祖上得积多大的德才能这样啊,皇上说还钱,这不是要折我的寿吗?”

  朱元璋说:“你卖凉粉为的是养家糊口,如果大家都白吃,岂不是吃黄了。你既不说出个数目来,朕只好掂量着给了。”说罢向门口的值殿官递了个眼神,值殿官一招手,两个小太监抬了一口朱红包金箱子上来,把箱子放在了老头面前。

  朱元璋笑吟吟地对老头说:“打开看看,够不够三碗凉粉钱?”

  老头吓得不知所措,小太监替他打开了箱子,里面是银灿灿的元宝。朱元璋说:“这是五百两银子,够不够就这些了。”

  老头跪下了,泪流满面道:“皇上,这银子我一两都不能要,我要了会遭报应,上天打雷会劈死我。“

  朱元璋不解:“这叫什么话?朕赏赐于你,怎么会有报应?”

  老头说,他们一条街的人都死了,唯独他活下来,有什么意思?他求皇上不如成全他,让他和大家一起死吧。说罢,涕泗横流。

  云奇在一旁说:“你这老头不识抬举!”

  朱标却觉得老人的话有理。朱元璋说:“你有话,说吧。”

  老头说:“那些谩骂皇上的人有罪,孩子有什么罪?老头老太太有什么罪?不分青红皂白地杀,不是把皇上的一世清名都杀光了吗?”

  朱元璋似乎有所悟,便长叹一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你这老头把我这老头降住了。好吧,算是坏人借好人光了。”他转对朱标、云奇说:“你们去传朕旨意,把法场中的老人、孩子都放掉,别人不能饶。”卖凉粉的老头忙给朱元璋叩头。

  此时的法场成了人间地狱。骑马飞驰而来的朱标、云奇一路喊着“刀下留人”驰到杀场上。屠杀暂时停止,朱标对锦衣卫指挥蒋献说:“皇上有旨,着锦衣卫蒋献将老人孩子和女人尽行开释,不得有误。”

  蒋献说了声“遵旨”,正要离去放人,云奇提醒太子殿下,皇上好像没说女人也在赦免之列。朱标很生气:“你耳朵有毛病吗?我明明听见皇上赦免老幼妇女,你怎么假传圣旨?”

  云奇从来没发现太子如此疾言厉色过,吓得不敢再言。

  能救下的都救下了,朱标再也无能为力。妇女老幼啼哭着与青壮年告别,拉拉扯扯,哭声震天。锦衣卫的人强行把老幼妇女赶走,包围圈缩小了,圈子里全是青壮年。羽林军把抓来的平民百姓围在中间,亲兵手持大刀冲入人群,见一个砍一个,午门外顿时尸横遍地,哭声、骂声、求饶声和凄厉的叫声混成一片。朱标不忍目睹,飞马离去。

  刘伯温之死

  杀了上元节触怒朱元璋的刁民,一时金陵城里怨声载道,朝野上下都对朱元璋的残暴颇有微词,但却没有一个人敢出来谏诤。

  朱元璋觉得自己并不是残忍的皇上,他是爱民如子的。这不,山东、河南今年大旱,从春到夏,好多府县滴雨未下,农夫纷纷远遁他乡,饿殍遍地,朱元璋动用国库开始了大规模的赈灾。但是据下面报,收效甚微,灾情有增无减。

  朱元璋断定这里有鬼,他怒气冲冲地把左右丞相叫到御前,胡惟庸、汪广洋和陈宁来了,垂手侍立。

  朱元璋板着面孔,问:“山东、河南大旱,地方官一再奏报,已饿死很多人了,赈灾的粮并没有发下去,这是怎么回事?”

  胡惟庸奏道:“臣早叫户部拨粮下去赈灾了,并责成户部侍郎郭桓亲赴山东、河南坐镇救灾的。”

  汪广洋说:“下面奏报可能有误。”

  朱元璋把奏章掷下,生气地看:“你们自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