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从停靠在书院后山的汽艇上卸下无数物资和木桶。一些植物和种子树苗被送进植物研究所,交给贾大南摆弄。更多的木桶被拉进化工研究所。那是李正用盈厌鼎复制出来的天然野生原生态橡胶乳液啊!

    在橡胶发展史上,从天然橡胶到合成橡胶制出成品,经历过无数艰辛的试验。从最初的擦字橡皮,到防水布,雨靴,最后到发现橡胶硫化技术,经历了几十个春秋。

    李正带着弟子和一群老道开始重复这个过程,准备在几天时间里走过前人几十年走过的历程,一起见证硫化橡胶完成的历史性的伟大时刻。这个过程和之前老道们搞的靴子水鞋过程差不多,配料也就是树脂的改变而已。观摩的学生在玻璃外看着李正和几个弟子操作。

    原料逐步加入试验小坩埚,在火焰上融化,制出具有延展性的软胶液体。把准备好的布靴直接浸入橡胶液体里,尽快拿出来,喷上一种混合的氧化金属物液体,缩短硫化时间。那欲滴的黏涎样胶液立即固定在鞋底四周。

    又拿出准备好的脚模,上面蒙上薄纱布,脚模较大,就是水靴模具,这是第二步计划,准备完成第一步后视效果如何,决定是否进行第二步试验。既然第一步完成了,水靴当然得试验。在脚模外面涂抹刷上滚烫的胶液,趁着温度未退,操作员用两块木制模具紧力合在脚模外面,稍待一会儿,拿下外面木模,一只褐色的水靴出现在众人眼前。

    用一块加厚平纹布刷上胶液,再喷上混合固化液,那是混合硫磺溶液的混合物。立竿见影,流淌的黏涎样的胶液固定在帆布上,经过滚筒压制,使它们的结合力更紧密一些,一块很厚实的防水雨布就出来了,摸上去很柔软,只是光洁度稍差。

    新试验品还是热的,李正就迫不及待地放入水中进行渗漏试验,还叫人记录时间。

    重头戏来了:李正叫人搬来一个特制的铁制车轮来,铁轮毂上带有一个浅槽,这边用厚棉麻布条从胶锅里浸入,双面着胶,那头固定在铁轮毂中间,然后转动轮毂,两面带胶的布条就一圈圈缠绕在轮毂槽里。李正指挥说:“缠紧些!缠紧些!不要留缝隙!”

    布条逐渐隆起,超过轮毂铁槽,李正说,可以了。一个简易的实心轮胎就这样问世了!效果肯定不行,重压下走不了多远,橡胶部分就会和铁轮毂分离,但李正坚信,思路正确,只是工艺问题。充气轮胎现在已经有了制造基础,只有等大唐技工把橡胶玩熟练了,再改进吧。民国初期,从德国进口的大炮的轮毂上,就是这种实心轮胎,只是,不知道工艺方法如何搞得?那玩意儿也是落后产品,后来哪里有那种技术的记载?

    为了增加摩擦力,印花钢模在实心轮胎上旋转着压上花纹,又怕粘连模具,中间还撒上滑石粉。

    滑石粉的作用显现出来了,在一根大拇指粗细的钢管上褪下一段一米长的橡皮筋,钢管里不断喷出滑石粉粉末,防止橡皮筋粘连。冷却后,李正摸着里外光滑的橡皮管,内心激动啊!哥又搞出玩具啦!这不是做弹弓必备用具吗?有了粗的,将来就有细的,做气门芯上的鸡肠带,不是很好吗?有了这种粗的,将来会有更粗的,解决接头问题,把它连接成一个圆环形,不就是轮胎内胎吗?

    返过来再看那双世上独一无二的胶靴,已经在水中浸泡了四十分钟,里面干燥,所填充的卫生纸毫无潮湿。李正还在发傻,这就是水鞋?这就成了?除了卖相较差外,还真没有毛病。

    完成试验目标后,李正出了玻璃房,为大家讲授橡胶发展远景课程。并拿出一块橡胶轮胎碎片,结合着讲述。这块碎片就被研究所奉为至宝,至于来历,谁都没有问。

    加入炭黑,对橡胶有补强作用,可以加大车轮行驶里程。加入苯胺、醛胺类有机促进剂,可以缩短硫化时间。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