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察举制这个政策沿用了几百年,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

    在扶苏看来,察举制就是作为介于世袭和科举制中间的过渡政策。

    他打算等到时机成熟以后,再顺水推舟推行科举制,如此只会水到渠成。

    察举制别的不说,光是让官员们自行选拔人才这一点,就能筛选出来很大一部分水分。

    说白了,大秦的普通官吏就是大秦这个钢铁巨兽里面的一颗螺丝钉,只需要坚实执行政策就行了。

    至于是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

    比如萧何也只是一个沛县的一个普通官吏,倘若没有舞台,又有谁知道他的才干?

    察举制,就是把这些萧何们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展现能力。

    尽管察举制还有很多缺点弊端,比如权力垄断,非常容易产生世家门阀之类的后果。

    但是扶苏现在没得选。

    本来他就打算让这个制度作为科举制的前置过渡,这些全都无伤大雅。

    刚好,秦法答问这一件事在民间非常火爆,不如就把秦法答问其中的佼佼者,作为答卷的一部分吧。

    其中,优胜者可以直接来到咸阳城就读稷下学宫,其家属可以优先获得大秦最新培育出来的作物,例如纸之类的科技产物优先供应。

    想必这样一来的话,就能调动群众们的积极性。

    光是一个红薯就能引发全民学秦法的热潮,若是以后玉米,土豆等相继出世,恐怕都不需要他引导就能达成可观的效果。

    倒也幸好这段时间大秦国境内比较太平,如今统一天下已有三年光景,还没发生过对外战争。

    要是战乱的时候,扶苏感觉自己这一套秦法答问的策略估计行不通了。

    不过也没关系,天下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只要扶苏开口说想要人才,民间有的是人才。

    不说了,直接趁热打铁。

    “咳咳,我有一计,请诸位静听。”

    扶苏这就组织起语言,把自己刚刚得出的想法公之于众。

    大臣们听完扶苏的这个举措,深感惊疑,纷纷陷入沉思。

    右相冯去疾眉头微皱,看向扶苏率先提出内心疑惑。

    “如殿下所言,察举制的确有可取之处,即便是寒门也有机会入仕为官,不过殿下是否想过,这个举措是否有些不妥?”

    “如此一来,难免会出现沽名钓誉之辈,与举荐官员一起徇私舞弊推举为官的趋势。”

    “臣担心,地方官出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目的,培养门生桃李满天下,利用察举制的优势来推举自己的亲信,从中培养出六国反秦势力,还望殿下三思。”

    扶苏点了点头,没有出言反驳。

    右相冯去疾的这一番话的确有道理,他的意思是担心六国贵族的后代借此培养出门生势力,然后趁机灌输反秦的思想。

    六国势力之所以式微,就是因为完全没有入仕当官的可能性。

    即便是贵为左丞相的李斯,也是平民出身,大秦三公九卿当中,何曾有过六国贵族的存在?

    灭国之恨不共戴天,扶苏自然很清楚,六国势力短时间内很难消除,如果给他们,那恰恰是为对方培育出造反的土壤。

    六国势力如今该流放的流放,该贬为平民的就是平民,该全国通缉是一个不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