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而带有战略性的决策,往往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人的命运。

    然而――

    常永慧在选择四合院中,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

    在当时,竟然几乎没有人愿意购买京都的四合院!

    原因呢?

    首先,是老百姓没有这么多的钱。

    对于后世的人来说,一万块钱也就是那么回事,大多数家庭都能承担得起。

    但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万块钱,那真的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天文数字。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范围内的工人平均月工资,只有三十元人民币左右。

    而农民工就更低了,每月工资仅有不到十元人民币。

    那会儿,极少数人一个月能够挣到一百块钱,他们就算是高工资了。

    七八十年代早期的农贸市场中,买一根油条才四分钱,买一杯豆浆也就是三分钱,买一碗阳春面也就是八分钱。

    咱们算一下账吧,靠着一个月三十块钱的平均工资,想要攒到一万块钱,起码也要三十年,这还是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之下。

    人,能不吃不喝吗?

    如果再有一些其他的支出,算起来,按照当时的工资标准,得攒个一百年,才能攒够一万块钱。

    那时候,当个“万元户”,是华夏国多少家庭的梦想!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房价会像火箭一样疯狂窜升。

    不可否认,那时候,有一些人,特别是有海外关系的大户,还是拥有大量资金的。

    但是,这些人,想不到几十年后房价会像火箭一样窜升,所以,他们宁愿做各种各样的生意,也不会花大钱去购买京都的四合院。

    因为,这些人,没有常永慧的这种预测能力。

    当然了,也不排除,极极少数人,虽然没有常永慧的这种预测能力,但是,他们长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脑袋,他们独具慧眼。

    这样的极极少数人,在京都买下了几套四合院,成为后世的大富翁。

    进而,常永慧又考查出来一个道理。那就是,京都四合院的价值,不仅仅是由房子多大面积来决定的。

    常永慧发现,京都四合院的价值,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比如,四合院所在的位置,四合院的建造质量,四合院的年头和历史背景,等等。

    那时候,房地产并不像后世那样繁荣。

    那会儿搞房地产的人凤毛麟角,而且,他们基本挣不到大钱。

    那时候,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当有限,大众居住的房子质量和环境相差并不大,而且,大众对于居住条件的需求也不是很高。

    那个时代的人结婚,也并不像后世那样一定要求男方有房子。

    常永慧了解清楚了她这个时代京都城里四合院的相关情况之后,就一个人开着车到处转悠,寻找自己最合适购买的四合院。

    这一天,常永慧进入有着一大片四合院的地域,和当地居民聊天,她的目的是找四合院的卖主。

    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卖房子的广告,更没有卖房子的中介公司。

    想买房子的话,要么靠朋友介绍,要么就像常永慧这样自己到处去寻找。

    常永慧在四处寻找时发现,京都城里的四合院虽然很多,但是,找到卖四合院的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