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又一起案例,13岁少年杀害10岁女孩,手段极为残忍,此前还曾骚扰多名成年女性。暴戾、早熟、目无法纪……

  “害怕?怀疑我了?我的指纹咋整,我虚岁14!”梁立辉仿佛听到少年疯狂地呓语。

  他关心地不是黑锅盖在谁头上进行谴责,而是研究犯罪如何警醒和制止。

  犯罪是极端的走向,一条通往深渊的道路。

  犯罪动机源于需要,犯罪目的既来自需要,又受行为人个性与情境、条件制约。犯罪行为服从于犯罪目的,是实现犯罪目的的手段。

  小刺激大反应、冲动、缺乏控制和调节能力,这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所形成。

  从萌发犯罪意向到过渡到确定犯罪目的到最终实施犯罪……其实他们已经在心理或思想上走了很长的路。

  这个“犯罪倒计时”受到多方面内外因素的影响,可能随胁迫、刺激、冲突等情况而急剧变化。

  梁立辉认为自杀是一种典型的犯罪行为。

  谋杀,是对他人选择犯罪;自杀,是对自我选择犯罪。

  岔路口,指向不同,可本质相同。

  地区犯罪率的调查理应把自杀情况纳入进去,虽然后者并不受道德或者法律的约束,对社会的危害性也普遍较小。

  可事实上前后者是很容易相互转变的。

  比如一名艾滋病患者在得知病情,最开始消极悲观,挣扎在自杀的边缘,受到朋友的唾弃和其他刺激后,于是疯狂用各种社交软件约异性,肆意传播病毒以报复社会。

  再如震惊美国的弗吉尼亚校园枪击案,韩裔学生赵承熙,在校园内持枪射杀学生与老师。在造成33人死亡后,最后选择开枪饮弹自尽。

  这一案例,梁立辉研究了很久。

  赵承熙出生于韩国一个贫困家庭,父母的冷漠与暴躁,让赵承熙养成了孤僻、怪异、沉默寡言的性格。梁立辉推测,期间他不乏自杀的可能性,至少那种意识已经生根发芽。

  移民美国后,全家落脚华盛顿郊区,忙于生计的父母,不仅对年幼的赵承熙缺乏关怀与呵护,偶尔在外面受了气,还会对他拳打脚踢。

  与他相识多年的人都说,赵承熙不管是愤怒、沮丧或是心烦,都从来没有任何表情。他通常都轻声说话,并且完全拒绝对老师和同学敞开心扉。

  然而,他却选择杀害无冤无仇的同学和老师,警方表示无法确切了解赵承熙的作案动机。即使在枪击事件后,有关当局在他的宿舍里找到了两份共6页笔记。

  这些笔记中充满了各种对“有钱的孩子”、“放荡的人”和“欺诈的吹牛者”的诅咒,甚至写出了他觉得令他沮丧的人的名字。

  犯罪动机是自卑、仇富或嫉妒?

  案发两年前,赵承熙除了写过很多表现愤怒和暴力情绪的诗歌外,还写了两个剧本,包括十几岁孩子讨论杀害老师的情节,和男孩与其继父大打出手的描写。

  “他的剧本就像是来自噩梦……充斥着扭曲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当学生们在课堂上对他的剧本作出评论时,我们都非常小心的措辞,以防他崩溃。”赵承熙的一位同学说道。

  这令他的教授十分担心,于是叫他不要参加集体课,另外对他进行辅导,还劝说他去做心理咨询。但显然这些方法都没有奏效。

  梁立辉分析认为那段时期,他的心理正在承受着剧烈的困扰或者折磨,需要发泄出来,因为他无法对其他人敞开心扉。

  更重要的是,那其实是一种向外界释放的求救信号……

  可惜没有得到有效的救助。

  警方在赵承熙的一只手臂上发现纹着“IsmaleAx”几个字,“以赛玛利”在英文中有“被遗弃的人、社会公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