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夫妻相视而笑。

    开元十三年,大唐国力强盛,宰相张说上书,认为天子威加海内,恳请皇帝封禅泰山。

    李隆基有些犹豫,封禅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应该多加慎重,虽然没有立刻答应,但也没有直接拒绝。

    宋璟认为泰山封禅劳民伤财,圣上应该爱惜民力,没想到李隆基拒绝了他的建议。

    张说见有利可图,极力鼓动此事,李隆基这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了。

    天清气朗、云淡风轻,李隆基携文武百官与皇亲国戚抵达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又特意接见各国首领。

    最后,封泰山神为天齐王。

    李隆基站在山顶,俯瞰群山,虚荣心几乎被填满。

    如此强盛的大唐,都是朕治理有功的结果,朕简直是太宗皇帝在世!

    洪武十年,东宫次妃吕氏生下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取名允炆。

    这一年,朱标二十二岁。

    朱元璋认为儿子已经成人,有意锻炼他的能力,以备将来继承帝位、治理国政,命群臣一切政事皆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群臣并不意外。

    皇帝与太子是什么关系,百官心中有数,寻常皇帝防备太子,但在朱元璋不会。

    朱标那是谁,那是他老朱的大宝贝儿啊!他们之间的父子情,岂是那薄情寡义的汉唐皇室可比的。

    汉武帝:你礼貌吗?

    李世民:你清高,你了不起!

    一日杀三子的李隆基微笑不语。

    拉踩完前朝皇帝,朱元璋看着儿子成熟地面容,心中感慨:“不要辜负你爹我的期望啊!”

    朱标郑重答应。

    只有处在这个位置,才会知道他身上的担子有多重。

    建文四年,江防都督陈瑄投降燕军,燕师渡江,剑指南京城。谷王朱穗与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燕军入城,南京陷落。

    四年靖难,朱棣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入主南京。

    不巧的是,建文帝在宫中放了一场大火,除去皇后马氏的尸体,朱允炆本人不知所踪。

    这不由得让燕军取得的胜利产生了一些阴霾,但没有关系,皇位是属于胜利者的,历史也是。

    朱棣看着士兵们收拾城墙,安抚百姓,清理战火中焚毁的建筑,从容不迫地吩咐手下寻找朱允炆行踪。

    现下,失踪的朱允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尽快掌握大明朝廷,让朝廷中枢恢复运转。

    再之后,便是封赏追随他造反的有功之臣,清算顽固抵抗的朱允炆派系。

    历史终将证明,谁才是这天下最好的主人。

    “轰隆”一声,天空传来一声巨响,朱棣霍然抬头,只见一块黑色的天幕覆盖住原本清朗的天空,乍一看,就好像天空被生生撕开一样。

    这样的景象也出现在各朝各代。

    秦宫宴席气氛正酣,殿外却传来一片骚动,殿内诸人不明觉厉,嬴政眉头紧皱。

    大秦宫禁森严,宫中侍从向来是令行禁止,什么时候有这样慌乱的时候?

    就算侍从出了问题,还有守卫宫廷的卫尉军,这些人可都是训练有素,对秦国忠心耿耿的壮士。

    有内侍仓皇地跑了进来,跪地大喊:“禀陛下,天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