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李东泽之所以听到了工人的心声,还要故作犹豫,倒不是他在做欲擒故纵的把戏。

    因为他非常清楚一件事情,这里现在的一些国情可以说和国内非常的相似,那就是国有企业。

    之所以说非常的相似,那就是他们都有一个通病,就是非常的臃肿。

    李东泽是想接收这里的工人,但是他可不会把那些滥竽充数的人直接收入囊中。

    这不仅仅不会给他带来任何的帮助,而且会成为他一个很大的包袱。

    即便是要收购这里,要收编这里所有人,但他首先要想好如何进行变革。

    这个年代带的国有企业可以说都是得了一个相同的病,必须要做出改革才行。

    在80年代,不管是老毛子还是华夏,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随着市场的变革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的体制和经营方式逐渐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变革。

    首先,国有企业的体制僵化,缺乏灵活性。

    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采用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和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企业缺乏自主权和灵活性。

    这种体制使得企业无法及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其次,国有企业的管理不善,存在严重腐败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不是通过市场机制选拔出来的,而是由政府直接任命。

    这导致了一些管理者的不作为和腐败行为,企业的管理效率低下,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第三,国有企业的技术落后,缺乏创新动力。

    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不强,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这使得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难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因此,在80年代,国有企业需要进行全面的变革。

    这包括改革国有企业的体制和经营方式,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推动企业市场化改革等。

    这些变革将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推动华耀经济的持续发展。

    但最重要的问题还是,80年代,这些国有企业人员严重超编的问题。

    在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其中,人员超编问题尤为突出。

    在这个时代,许多国有企业的人员规模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也影响了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人员超编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缺乏自主权,往往根据政府的计划而非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这就导致了人员的冗余。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如解决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这也使得企业难以精简人员。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国有企业必须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

    人员超编问题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也影响了企业的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

    因此,解决国有企业人员超编问题成为了改革的重要内容。

    解决人员超编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政府需要给予国有企业更多的自主权,使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生产和人员配置。

    其次,国有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效率,精简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人员。

    此外,政府也可以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更多的下岗职工,减轻企业的负担。

    在80年代的背景下,国有企业人员超编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

    它不仅涉及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涉及到社会稳定和就业问题。

    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况且现在他们可是身处在老毛这里,这还将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当工会主席廖沙,提出这些问题之后,李东泽直接陷入沉默。

    他思考良久,这才说道:“廖主席,接收这里的工人,对我来说,自然没有什么问题。

    如果你们能答应我几个条件,我相信这件事情我们都能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

    廖沙惊疑不定的看向李东泽,问道:“你可以提出你的条件,我先听一听,如果条件合理,一切都好说。”

    说话的同时,李东泽一直在观察着廖沙这个人,从外表和言行举止,他初步判定廖沙这个人喜欢直来直去,而不喜欢拐弯抹角,所以李东泽也不打算隐瞒什么,直接说道。

    “接收这里的工人,我现在只有两个要求,第一,你们必须心甘情愿的回到我的祖国去工作,但你们放心,去了那里我会给你们提供最好的居住环境,在物质上我也可以极大的满足你们!

    第二,现在,伏尔加汽车厂之所以出现现在的困境,其实和你们的管理体制有直接的关系,我收购了这里之后,这里的工人就必须要服从我的管理和指挥,那些不符合要求,不听从指挥的人,我是不会收留的。

    如果你能满足我这两个条件,我相信你们都能够过上比现在更加优越的生活,这一点我可以在这里发誓!”

    听到李东泽提出的这两个要求,廖沙当即就皱起眉头,虽然觉得这两个要求非常的不合理,但他并没有动怒,还是诚恳的问道。

    “对于第二个条件,我现在就可以答复你,这绝对是没有问题的,毕竟谁收购我们这家汽车厂,他都是为了盈利,如果还依然坚持之前的管理方法,这肯定是不行的,这个我能理解。

    可是你为什么说要让我们这里所有的工人去你们的国家去工作,不知道这是因为什么?

    而且你知道我们现在这个厂区有多少工人们吗?足足有四万多工人,加上家属的话,那会更多,如果我们整体的工人都迁移到你们的国家,这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可是非常多。

    如果真的要把工人进行迁移的话,我也坚信很多工人是不会赞同这个提议的,因为他们不会抛弃这里的家园,不会抛弃这里的亲人。

    如果真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那么我相信你们的收购也不可能顺利的进行下去,所以我希望你三思而后行!”

    对于廖沙提出的问题,李东泽自然是心知肚明,这也是他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情,可是这事对他来说还不做不行,因为李东泽始终坚信一个道理,那就是办法永远比困难多。

    在人生的漫长旅程中,我们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然而,对于李东泽来说,他始终坚信一个道理,那就是办法永远比困难多。

    李东泽虽然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但是从小他经历的事情,七年的知青生活,加上他重生的事实,让他有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一路走来,让他经历了非常多的事情,这自然少不了挫折和困难,但他从未放弃过。

    他深知,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才能克服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在华耀的发展道路上,如果要让华耀成为一个庞大的集团,他坚信他遇到的挑战和困难将会更多,但这并不会影响他把华耀做大做强,相反,这也让他滋生出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这一路走来,他也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和种种形形色色的事情,但他没有一次会逃避,而且会迎难而上。

    即便是遇到非常多的事情,他并没有抱怨,而是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李东泽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他相信,只要用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经过这么多年的经营与发展,这也让李东泽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下,他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路。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李东泽不断地克服着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之所以说这么多的事情,无非只是想说明一点,只要我们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就一定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或许也有人会说了,既然是收购了这里的工厂,为什么不选择继续在这里经营下去?

    这里面涉及的事情就非常之多,本身老毛子这里,就进行着一场重大的变革,而在这场变革之中,这些国有企业也都是各个集团所争取的对象。

    但也无形之中,让他们成了这次斗争之中的最大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