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善,前面带路。”

    “卑职遵旨。”

    村庄并不大,一盏茶的功夫赵昺便来到一处宅院前。

    泥土墙,篱笆门,稻草房,烟囱往外冒着阵阵青烟。

    院中几株老树,几只不知名的大鸟落在树枝上。伴随着偶尔几声啼鸣,时不时来回张望着。

    “咚咚。”

    院门外,一名护卫上前叩门。

    一炷香的时间,一名三十多岁的妇人打开院门,看着一名少年站立在门口,旁边则是数名随从牵着马站立在一旁。

    “你们找谁?”妇人声音响起。

    “敢问你就是松江乌泥泾镇黄姑?在下赵昺见过姑姑。”赵昺对着黄道婆弯腰一拜,说道。

    此时的黄道婆不过三十来岁,喊人家黄婆婆倒也不太合适。故而赵昺以“姑姑”相称。

    “赵昺?你们认识奴家?”黄道婆一时之间没有反应过来,顺口问道。

    (宋朝妇女通常以自称‘奴’或者‘奴家’视为美称。)

    “久闻姑姑善于纺织,当今赵宋官家赵昺特来拜会。冒昧而来,请姑姑不要见怪。”

    赵昺态度极为恭敬,对着黄道婆又是一礼。

    这个时期还没有人敢假冒皇帝的,更何况赵昺来到琼州,也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官家,这,奴家见过陛下。”

    反应过来的黄道婆赶紧准备跪下行礼,被赵昺上前扶了起来。

    “黄姑姑万万不可如此,姑姑心系百姓冷暖,赵昺愧不敢当。”

    赵昺看着眼前这位历史上对棉纺织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受百姓爱戴的传奇女子情真意切地说道。

    “官家,您快,快进屋里。”黄道婆赶紧打开篱笆门,把赵昺请了进去。

    屋内甚是简陋,一张小桌椅,几个小木墩,便已经是是全部的家当。

    倒是几张木质的纺织机器摆放在厅堂的地面上,织布机上的布匹正织了一半。

    旁边放着一个小木墩,地面上堆积了一些还没有去籽的棉花显得格外显眼。

    “黄姑姑,我此次前来是想请姑姑出面为我们大宋推广新式纺织技术。”赵昺开门见山地说道。

    “官家,妾身一介女流又怎能担当的起如此大任。”黄道婆道。

    “姑姑先不要着急拒绝,我这里有几张图纸,劳烦姑姑您先看一看。”

    赵昺把历史上黄道婆晚年回到乌泥泾镇传授的轧籽机、纺纱机、织布机的图纸一股脑全都拿了出来。

    所有的技术进步都是一步一步来的,都是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得来的。

    一口吃不来胖子的道理赵昺也懂。

    故而,对于十八世纪问世,也就是近五百年后才出现的更高一级的珍妮纺织机。赵昺倒也不急,毕竟科技是要不断创新的,绝不是画几张图纸就能一蹴而就的。

    赵昺需要做的就是做好引导,给各行各业规划好一条光明之路,这样才能全面提高科技。

    如果只靠着赵昺一个人,那是万万做不到的。

    嗯,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赵昺当着历史上颇受百姓爱戴的真人的面,脸不红心不跳地从袖筒里拿出黄道婆十多年后才制作出来的机器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