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同时,这些寨子所在的地方若在交通上有可取之处,也不要荒废掉,暂时先囤积于此,然后他会把其他生存条件更加恶劣的部族迁移至此。

    等商路开通,占据地理位置优势的地方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员定居,那就有机会发展成为城镇,甚至城池。

    那虽然是较为长远的打算,但从现在就能着手布局。

    秦怀朔又向他说起了,自己每攻一寨,都会对留守的妇孺留手,韩东时对此自然大为赞赏。

    “此事你做得很对,对于我罗州人口的增长很有好处。”

    “不要以为这是妇人之仁,为将来留了什么隐患,你太小看咱们汉人教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威力了。”

    “现在你立即把那些孩子集中起来,送到罗州城,统一接受教育,等他们长大成人,除了极少数偏激者,大部分人反而会站在我们大唐的角度看待问题,那时所谓的仇恨自然而然就化解了。”

    秦怀朔也听得将信将疑,现在也只能按照韩东时的说法进行安排了。

    等韩东时回到罗州城中,开始全力安排役夫进入山中。

    为了早日把道路修好,他甚至绕过朝廷,直接向洛阳去书,希望当地官员能发动人手,与关中方向配合,从两个方向同时施工。

    他愿意无偿提供大量的工程人员前往洛阳进行指导。

    若按洛阳,襄阳的地理位置,其实也不用急着联络关中。

    他们都处于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害之上,跟山东或者江南的联络极是方便,若单论经商,自然不需要看关中的颜色。

    可是,现在关中乃是大唐都城所在。

    任何时代的地方官吏都希望加强与都城的联络,再加上韩东时大大提升了关中工坊的生产效率,无数商品都得从关中运至本地,甚至经过洛阳前往山东,经过襄阳前往江南售卖。

    他们有足够的动力与关中配合。

    然而,韩东时派出使者之后,襄阳方面大力配合,洛阳的回应却很冷淡。

    事违常理,必有内情。

    不论是师爷还是徐海都在愤怒生气,韩东时却品出其中有什么不对劲的味道。

    他直接派出徐海以最快的速度赶至洛阳打探虚实,没想到还真带回来一个极为震憾的消息。

    前罗州刺史,与韩东时很不对付的辛成,被陛下怒斥之后,竟然挪到了洛阳为官。

    而且,他在洛阳当地混得风生水起。

    若仅仅如此倒也罢了,韩东时与洛阳等地的商会乃是互相需要,彼此互补,合作对于双方都有利益。

    这种大势,绝对不是一个无权无势在当地没有根基的辛成就能改变的。

    问题是,辛成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了当地官员,支持他的振兴之策。

    而且,在这个过程上,韩东时还在无意中帮了他大忙。

    洛阳之人,不会主动打听辛成在关中跟韩东时是否有矛盾。

    相反,他们对于出身关中,受到朝廷指派的辛成极为重视。

    辛成就借着他们这种心理,开始兜售自己的“振兴之策”。

    说得更具体点儿,就是无底线的抄袭复制韩东时在罗州等地施行的政策。

    洛阳乃是天下最繁华的大城,若仅以人口和繁华而论,甚至更胜过长安。

    工匠什么的也不会缺少。

    其底子比起韩东时起家的罗州和蓝田强上不知多少倍。

    辛成就想着,也能在洛阳大兴工坊,大力增加本土生产各种器物的能力,然后吸引商会前往洛阳。

    他的算盘打得很响。

    洛阳不仅底子更好,而且跟山东和江南的道路也更方便,距离近得多。

    东部与南方的商会,若能就近购得商品回家乡贩卖,又何必舍近求远,还要过潼关进入关中呢?

    地方官吏或许看不起商人阶层,但他们却很想商人多往自己地盘来,这样他们就能多抽商税。

    出于这样的心理,洛阳本地官员还真没有被辛成给说动,不乐意再早早修跟关中相连的道路。

    那样确实加强他们与都城长安的联系,但也方便了前往洛阳的商队,让他们更方便地往西进入关中。

    本来洛阳的官员还无法看清商会的巨大好处,就是因为韩东时在关中的成功,让辛成得到了说服众官员的依据。

    人性好强,他们虽然开始改变对韩东时的看法,但却本能地不想承认自己不如韩东时。

    既然他能在关中做到,自己等人在洛阳必定能复制他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