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李世民自己已经坐够了有轨道路,新奇劲儿已经过去了,直接交待让远道而来的洛阳官吏也来坐一坐。

    亲身坐过,也见到大量的货物通过有轨道从山中运出,李世民明白此物巨大的运送能力。

    它可以用最少的人力,最高的效率,完成过去劳民劳力的转运。

    唯一的弱点只是前期建设的时候需要巨大的投入。

    现在却正是投入的大好时机。

    王朝新建,百废待兴。

    百姓生的日子虽苦,但也是最有活力的时候。

    而且北疆战事,本来就需要大量的役夫活动。

    役夫的征调是有完整的制度的,并不是说今天北疆打着大战,就把役夫征来,然后北上运粮,若是不打了,就让他们归家。

    那样的话,浪费在中途之上的时间太多,不论是朝廷还是百姓生皆只受其害,未受其利。

    那倒不如把这段时间利用来修建有轨道路,每多建成一段路程,等于为将来节省了大量的役夫,可以解放他们归家与家人团聚,在地方州府做些工赚钱。

    当然,更重要的是,役夫在家才能多生孩子。

    人口依然是朝廷最看重的事情。

    李世民的心里完全认同了韩东时的方案。

    他甚至觉得,韩东时所有的建设方案里,有轨道路算得上仅次于高产作物,对大唐最重要的工程,其对后世的福泽,甚至可能超过大运河。

    洛阳官员,看到这等稀罕事物,心里自然极为期待。

    那些心思灵头的官吏已经打听到,此物又是韩东时发明的,而且现在正是他在主持建设。

    消息传开,大家略一讨论,各人都心中雪亮了。

    看起来他们之前是拜错了佛啊。

    大唐域内确实要进入大建设的阶段了。

    只不过他们不能听辛成那种人的,必须得靠着韩东时,这才能讨得朝廷的欢心,也能真正为自己治理的地方造福,赢得百姓和士林的口碑。

    再次回到罗州,他们对待韩东时的态度已经称得上恭敬了。

    韩东时心里大乐,没想到陛下还很给面子嘛。

    既然如此,那就应该趁热打铁,借着陛下的余威以及他们刚刚受到震动,直接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方案。

    简单地说,既然是两线同时施工,那总得有个工程量的分配。

    韩东时非常负责任,把成本大头都由自己控制的三州之地抗了下来。

    他们会负责素整个有轨道路建设的成本,但不包括洛阳本地的役夫征调成本。

    等到洛阳大规模推广高产作物,其实这方面的成本就能下降一大半。

    前期需要的大量铁器,也会先由潼关转运至洛阳。

    不过,他们绝对不能以各种理由刁难前来关中的商队,相反各州郡县官府皆要提供极大的便利。

    同时,洛阳方面施展工期,必须要全力配合韩东时的要求。

    他们的人员进入山中建设时,严禁与当地土着起冲突。

    洛阳官员听到韩东时的条件,全都乐呵呵地答应了。

    只要韩东时愿意掏银钱,由他自己疏通朝廷的各种关节,自己等于坐享其成。

    那些要求都是针对一线官吏或者役夫的,那就由底下人去头疼好了。

    见众人答应,韩东时直接掏出一份奏章:,由他们所有官员署名,这也算作一份保证,等于由朝廷作见证,免得他们将来翻脸不认。

    至此,整个有轨道路的建设大计,所有拦路虎全被解决,韩东时可以完全放开手脚了。

    ……

    洛阳众官员回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辛成翻出来算总帐!

    其他留守于洛阳的官员还有些搞不清楚状况,依然把辛成当作是自己人。

    洛阳大儒孙耀甚至直接闯入长史府问责。

    “你们几个去了一趟关中,是不是被那个韩东时给绕糊涂了,怎么能做出令亲者痛仇者快之事呢?”

    “辛成可是咱们关东士族的自己人啊!”

    以孙耀的身份,说话也不敢避讳什么,直接把整个关东士族给搬了出来。

    洛阳众官员又急又气,但是面对孙耀只能耐心解释。

    辛成听他们把自己在关中的所作所为全都讲出来,整个人面无人色,抱有的最后一丝侥幸也不见了。

    “什么?辛成为罗州刺史之时,竟不顾百姓之利,想着强征民房作为陛下行辕,而且还主动跑到蓝田去献媚?”

    听到这番作为,孙耀的脸色胀得通红。

    其实,辛成这种做法,在官场也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讨好皇帝嘛,谁没在心里有过各种计划。